姚林:勠力同心 攻坚克难 深化改革 守正创新 筑牢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坚实基础
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八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上午好!欢迎来到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雄安参加钢协六届八次理事(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召开正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胜利闭幕,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深刻领会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不断以改革创新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刚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的四位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对钢铁行业的工作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现在,我向大会报告上半年行业运行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希望本次会议能够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全行业携手攻坚克难、改革创新,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初以来,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钢铁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努力克服市场供需失衡、钢材价格下跌、原料价格高企、经济效益偏低等困难,生产经营整体平稳,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满足了下业转型升级对钢铁产品的更高需求,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上半年,钢铁行业进入“存量优化”阶段的特征日益明显。从钢铁生产与消费总量看,钢铁产量小幅下降,国内需求强度减弱,粗钢表观消费量降幅大于产量降幅,供需矛盾突出,钢材价格持续低位,叠加原料价格易涨难跌等因素影响,行业利润同比下降,行业运行呈现出高产量、高成本、高出口、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三高三低”局面。
钢铁产量下降,品种结构加速优化。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5.31亿吨,同比下降1.1%;生铁产量4.36亿吨,同比下降3.6%;钢材产量7.01亿吨,同比增长2.8%。上半年,全国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4.79亿吨,同比下降3.3%。总体看,钢铁供给强于需求。同时,伴随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钢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企业主动适应市场,紧跟下业转型升级步伐,加速优化钢材品种结构。上半年,长材产量同比下降,其中钢筋同比下降11.7%、线%;板材产量保持增长,其中热轧薄板同比增长64.4%、冷轧薄宽钢带增长17.4%。
钢材出口增长,进口持续回落。上半年,我国钢材出口呈现“量增价跌”的态势,进口持续回落。据海关总署统计,上半年,我国出口钢材5340万吨,同比增长24.0%;出口均价778.8美元/吨,同比下降26.9%;进口钢材362万吨,同比减少3.3%;进口均价1651.1美元/吨,同比下降3.9%。上半年,22大类钢材品种出口价格均同比下降,出口量方面仅无缝钢管同比下降,其他21类品种均同比增长,高端产品出口占比下降。今年,针对我国钢铁产品出口的贸易救济原审案件明显增加,上半年已达12起,多于前三年全年的数量。
钢材价格下降,铁矿石价格上升。据钢协监测,上半年,长材指数平均值为110.71点,同比下降6.36%;板材指数平均值为106.76点,同比下降6.35%。原燃料方面,上半年,全国进口铁矿石6.11亿吨,同比增加6.2%;进口均价为118.5美元/吨,同比上升3.8%。上半年,重点企业国产铁精矿、进口粉矿采购成本同比分别上升8.36%、4.06%,炼焦煤冶金焦废钢采购成本同比分别下降7.25%、11%、5.93%。在钢材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尽管燃料类采购成本下降,但铁矿石采购成本明显上升,企业仍面临较大成本压力。
经济效益下降,行业风险总体可控。上半年,重点企业营业收入3.09万亿元,同比下降3.6%;营业成本2.93万亿元,同比下降3.5%;利润总额339亿元,同比下降6.7%;平均销售利润率1.1%,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从月度数据看,重点企业汇总利润各月均保持盈利,且呈逐月上升态势,但盈利水平仍处于低位。6月末,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79%,同比上升0.44个百分点;存货占用资金6509亿元,同比下降1.2%;应收账款1738亿元,同比下降2.4%。存货占用资金和应收账款保持同比下降,表明企业坚持“以销定产、以效定产、以现定销”原则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行业风险总体仍可控。
节能环保投入增加,绿色化水平持续提高。上半年,重点企业节能投资占比7.0%,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截至6月30日,99家钢铁企业完成了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涉及粗钢产能约4.59亿吨;40家钢铁企业完成部分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涉及粗钢产能约1.42亿吨;还有35家企业约0.70亿吨粗钢产能正在评审。上半年,重点企业总能耗同比下降1.8%,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16%,吨钢耗新水同比下降1.83%,外排废水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颗粒物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13.09%、20%、9.66%、3.86%、7.5%,含铁尘泥和高炉煤气利用率同比分别提高0.15和0.44个百分点。能源资源利用指标改善带动企业碳排放减少、成本降低、竞争力提升,绿色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需要强调的是,供给强于需求的市场形势仍未根本性改变。随着二季度市场预期好转,部分大企业、部分区域的螺纹钢、线材等产量和库存环比明显增长,部分电炉钢企业“避峰抢谷”灵活生产,加剧了区域市场供需矛盾,钢材价格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钢铁企业要摒弃市场稍有好转就放量生产、“打价格战”的经营思路,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自律控产,特别是大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加强区域自律,共同维护市场稳定。
上半年,钢铁行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围绕“1231”行业发展目标,按照钢协第六届会员大会第六次会议的工作部署,集中行业力量和优势资源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多措并举稳定生产经营,多点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多方发力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行业稳运行探索新举措。面对一季度严峻的市场形势,钢协策划开展“春晓行动”,发布《认清形势保持定力共同维护钢铁行业平稳有序发展》倡议书,组织中国冶金报等钢协系统媒体进行专题宣传,倡议企业自律控产降库存;召开钢筋市场研讨会、部分钢铁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钢材出口座谈会,呼吁坚持效益导向、加强市场自律。系列稳运行工作得到了广大会员企业的积极响应,自律控产降库存取得了预期效果,行业效益二季度环比向好。针对行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钢协深入调查研究、反映行业诉求,向有关部委报送优化粗钢产量调控政策建议,倡导鼓励有保有压、扶优汰劣。开展产能置换政策评估和产能治理新机制专题研究,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导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优胜劣汰的产能治理新机制。同时,钢铁企业通过管理变革、对标挖潜、加强协同,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宝武开展算账经营,努力打造极致成本极致效率极致效益;首钢坚持“一引领两融合”,提升效率、培育新动能;鞍钢朝阳钢铁打造“极致集约”管控模式,借助数字化手段培育成本透明的算账文化;建龙集团通过导入成熟先进的管理体系,帮助西宁特钢成功摘帽;龙腾特钢咬定细分市场、坚持差异化竞争,销售利润率保持行业领先,树立了“小而美”的典范。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钢协提名的北京科技大学朱荣教授团队完成的“基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项目等2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沙钢、中钢、武钢、本钢、首钢京唐、南京钢铁、酒钢、泰山钢铁、东北大学等完成的项目均榜上有名。昨天经奖励委员会评审和审定,2024年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110项,其中南京钢铁牵头完成的“南钢全要素数字化生产运营与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等3个项目荣获特等奖,北京科技大学牵头完成的“滨海金属矿1500m深竖井工程高效建造关键技术与配套装备”等21个项目荣获一等奖。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加速,宝武“2500m3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商业化示范项目”入选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河钢启动全球首例“氢基竖炉近零碳排电弧炉”新型短流程项目;中国钢研建成全球首条纯氢竖炉示范线;鞍钢桥梁钢、中信泰富特钢钢丝用盘条助力深中通道建成开通;首钢自粘结涂层极低铁损电工钢替代进口;河北龙凤山与上海大学研发国内首条火法制备4N级高纯铁产业化项目热装试车,铁的纯度达到国内最高纯净度水平4N、区熔铁达到5N2。上海宝信、中冶京诚、沙钢、中冶检测分别承担钢铁行业工业软件、清洁生产、双辊铸轧超薄带、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化工作组秘书处,组织开展相关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研制,龙头企业标准化引领作用愈发显著。
低碳绿色发展实现新突破。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指导下,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有序推进。首次公开发布《钢铁行业EPD平台蓝皮书(2024)》,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决策提供可信依据。目前,钢铁行业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累计发布EPD报告129份,下载量超过3万次,受到了钢铁生态圈、科研院所和国际相关机构的高度认可。编制低碳排放钢标准并完成征求意见稿,发布新版《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及技术路线图》。推进国家钢铁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低碳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开发建设钢铁低碳服务平台,助力企业科学降碳。全行业至少有61个前沿低碳技术研发项目正在同步开展,部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钢铁低碳技术总体处于世界第一方阵。积极推进实施极致能效工程,58家企业4.4亿吨产能参与培育,首钢京唐、湛江钢铁等“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企业已开展评审验收,在带来十分可观的节能减碳量的同时,促进了企业降本增效。
智能制造获得新提升。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走在我国工业领域前列。南钢通过全国首家数字化转型贯标三星企业评估和钢铁行业首批智能制造成熟度四级评估,荣获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湘钢盘古大模型实现对钢铁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和优化,荣获全球人工智能优秀创新奖;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钢铁低碳数智制造分中心在宝钢股份揭牌成立;河钢唐钢、河钢数字获评全国首批数字化转型贯标三星级评估企业。《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工程三年行动方案》《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工程建设指南》《2023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报告》发布,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工程全面启动。组织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专家行”活动,现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诊断调研。工业机器人应用已成为钢铁行业普遍共识,智能工厂和智能集控中心正在成为新趋势,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大数据模型、局部AI应用在钢企逐步扩大应用,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过程管控和智慧化企业运营管理的企业分别达到79.6%和57.1%。
铁资源开发与保障取得新成绩。加快推进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助力解决堵点、难点问题,重点铁矿项目增加至63项,铁精矿产能合计达到1.91亿吨,其中14个大型项目已开工建设。国家相关部委继续推动铁资源开发,协调解决尾矿库等政策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5.54亿吨,同比增长13.2%。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中国矿产推出铁矿石长协进口代理采购模式,得到供需双方认可,并在钢铁企业的支持下取得进一步成效。保障资源安全,增强合作的稳定性,提高行业采购、储运和信息服务效率工作稳步推进,推动铁矿石产业链生态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海外资源开发捷报频传,宝武与西芒杜赢联盟完成西芒杜铁矿项目股权交割,宝武资源阿什伯顿项目正式投产运行、西坡项目实现首车铁矿石发运。废钢进口难、开票难、统计难等问题有望解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对再生钢铁原料标准修订进行立项;废钢反向开票政策在今年4月底落地,困扰废钢领域的“第一张票”问题得到解决,有利于废钢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正在形成。
产业链交流合作迎来新进展。搭建上下游合作平台,举办钢结构建筑全产业链供需对接会,促进上下游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各环节无缝对接。起草完成《关于大力推动钢结构建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研究报告,为国家制定发布针对钢结构建筑特点的政策奠定基础。提出“有质量的保供,有效益的共赢”,开展钢铁与船舶行业第四届供需对接活动,促成26场企业间长期协议签订活动。加强与机械零部件、家电、工程机械、建筑等行业交流,把握需求升级方向,交流解决供需衔接领域的痛点、堵点,引导上下游企业提升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优化煤钢季度交流机制,促进中长期合同履约和钢铁行业采购保供降本。研究期货市场对钢铁产业链的影响,加强与监管机构和交易所等的密切沟通。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开展双边交流,举行2024年中韩钢铁交流会、中印钢铁交流会,与韩国浦项、日本铁钢连盟、日本制铁、韩国钢铁协会、印度钢铁协会、东盟钢铁协会、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举行会谈,促进全球钢铁产业链健康可持续发展。
今年,全球经济在经历疫情以来的持续低迷后首次趋于稳定增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均上调了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受全球经济保持增长韧性的影响,世界钢铁协会预测,全球钢铁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24年反弹1.7%达到17.93亿吨,2025年增长1.2%达到18.15亿吨。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结构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建筑业用钢需求下降,制造业用钢基本平稳。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脱碳进程加速推进,钢铁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复杂、任务艰巨。特别是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放量生产低价取胜习惯仍在,供给能力充裕与需求强度减弱是钢铁行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新的供需动态平衡基础尚未筑牢,恢复提升行业经济效益的难度较大。
针对行业运行出现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局面,钢协按照“将会员企业诉求转化为行业专业意见,将行业专业意见转化为政府政策选项”的工作要求,在前期重点企业巡回办公及产业链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版《促进钢铁产业链稳定运行的十条政策建议》,并分别报送国家有关部门,持续跟踪推进。目前,十条政策建议均得到了各部委的高度重视、积极回应,部分建议已被有效吸纳,有的已发布或正着手制定配套政策。
7月15日-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对中国在新征程上改革创新谋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总体部署,也为钢铁行业在新阶段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全会精神,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钢铁行业“产业链相对完整、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技术自主性较强”的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制度有优势、政策有空间、市场有潜力、产业有基础、投资有方向、改革有目标”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努力塑造“国之大者”的钢铁新气象。
展望下半年,我国钢铁需求基本平稳、稳中有优、降中有质。制造业将是支撑钢铁需求的主要动力,其中汽车行业将保持增长趋势,家电行业维持较快增长,造船行业手持订单充足,机械各子行业分化、总体保持稳定增长,集装箱行业增速预计放缓。同时,制造业出口增长,将带动钢材间接出口增加。建筑业用钢需求仍呈下降趋势,其中房地产投资、新开工面积等主要指标预计下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或收窄。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用钢需求值得期待,在电力领域,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将带动中厚板镀锌板、硅钢等品种需求,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大幅提升利好中厚板、热轧板卷、无缝管市场;在能源领域,油气管网规模不断扩大将拉动中厚板、热轧板卷、无缝钢管等品种需求,氢能产业发展将带来新的用钢需求;在制造业领域,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新能源动力船订单增加和老旧船加速更新将支撑用钢需求,大规模设备更新也为装备制造业带来发展机遇,其中轻量化、高强化将成为重要方向。
当前,钢铁行业从“增量发展”阶段进入“存量优化”阶段。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统一思想,这一轮市场调整是在钢材消费总量处于长期下降态势下的深度调整,不同于以前上升态势下的阶段性供需失衡,矛盾和问题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化解。企业应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时刻保持自律意识,坚决付诸行动,动态调整生产节奏,共同维护一个良性运行的市场。同时,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结构、提品质、促转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共同推动行业运行质量效益的持续提升。整体来看,全行业对于市场形势的认识进一步统一、共识进一步凝聚。后期,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活力、稳增长政策相继落地拉动钢铁需求,以及全行业自律控产降库存取得阶段性成效,钢铁行业有信心进一步稳增长、提质效,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钢铁贡献。
当前,中国经济“含金量”和发展韧性正在提高,推进新型工业化对钢铁的需求在很长时间里还将维持较高水平,且要求质量更优、性能更高、更加绿色低碳。今年初召开的钢协六届六次会员大会提出,钢铁行业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目标,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扎实做好“稳运行、防风险、提质量、优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雨后面一定有彩虹。下一步,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年初会员大会确定的目标持续开展工作,加快推动钢铁行业实现更高效率更有韧性更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钢铁力量。
一是把提升质量效益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实现行业平稳和可持续发展。近来,钢铁行业运行呈现“三高三低”特征,原因主要是不少企业仍追求规模效益,供给能力释放过快过大,对上游原料价格产生支撑,同时供大于求造成库存大幅增加,对钢材价格产生抑制。要改变这种状况,全行业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严格执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坚持做好自律控产降库存。各区域龙头企业要起到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在区域和品种市场的主导作用,持续开展“三定评估”,追求有质量的运行、有效益的发展,努力实现行业平稳运行。要按照“鼓励高端、限制低端、打击非法”的原则做好出口调控,统筹兼顾且平衡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一套以环保、能耗等为主要导向因素的有利于先进产能充分发挥、促进优胜劣汰和供需平衡的产量调控机制,探索形成可落地、可实施的行业自律机制。
二是把“232”重点工作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下行市场打基础,在上行市场做利润。做好钢铁产能产量调控工作,跟踪产能置换项目进展,按计划完成产能治理新机制研究,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支撑。继续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评估监测公示,稳步实施极致能效工程,落实《钢铁行业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方案》。发挥部际协调工作机制作用,推进重点铁矿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推动生态红线与矿山开发衔接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与钢企、矿山及相关企业加强交流,协助加速推进铁矿石定价机制研究和落地实施。持续跟踪“反向开票”政策的执行效果,促进废钢回收税制实施细则出台。组织开展钢结构住宅产业链条各环节成本数据分析,梳理建筑领域用钢“普查清单”,推进钢结构在高架桥、中小桥涵、隧道工程以及相关交通建筑的应用。筹备好9月初在上海举办的首届钢结构建筑产业链展览会暨百企论坛。在建筑用钢总量下降的背景下,这项工作对于适应建筑用钢新需求、新结构、新业态,探索挖掘建筑市场用钢潜力,扩大钢铁应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请广大会员企业给予重视、积极参与。
三是把绿色低碳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厚植绿色发展新动能。高质量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升级,树立行业超低排放标杆,动态跟踪公示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投资情况。扩大行业极致能效工程覆盖面,组织专家对极致能效标杆示范企业进行评估验收。组织全国重点大型钢铁生产设备节能降耗对标竞赛交流,激励一线基层节能减排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组织推进世界前沿低碳技术协同攻关、联合研发。及时更新钢铁低碳服务平台,打造有影响力、生态开放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结合国际市场对钢铁产品碳绩效披露的新要求,加快低碳排放钢标准研制、数据验证并发布。持续建设和规范管理EPD平台,鼓励钢铁企业积极参与EPD评估,积极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四是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按照“十五五”钢铁行业技术预测研究工作方案,开展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及战略研究,为指导行业创新方向和争取政策支持提供支撑。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开展国家项目相关指南编制、推荐及组织实施工作,引导行业技术创新方向,促进关键产品技术研发。围绕钢铁关键战略材料攻关和高性能钢材推广应用,与汽车、家电、能源、机械、建筑等行业沟通协调,促进行业间和上下游协同攻关,实现产品、技术突破与升级。推动《再生钢铁原料》等重要国家标准研制,继续做好高炉煤气精脱硫、稀土耐蚀螺纹钢、光伏用钢边框替代铝材、钢板桩应用等共性技术研发与推广,聚集创新资源,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五是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组织编制《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标准》,完成2024年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评估工作,为企业自行诊断、对标找差提供依据。围绕《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工程建设指南》,梳理典型/重点应用场景,遴选解决方案供应商,完成编制《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样本清单(2024版)》。建立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培育机制,启动“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生态引领”等标杆示范工作。建立样本化推广、批量化扩面机制,组织开展“宣介会”“进企业”等推广共性技术应用活动,召开第二届钢铁行业工业信息安全大会,扩大共性技术应用。
六是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持续恢复和拓展国际交往渠道,密切与世界主要钢铁企业、铁矿石供应商、冶金技术装备供应商、主要国家地区钢铁协会的交流交往。开展行业间多边及双边交流对话,组织举办第十八次中国东盟钢铁交流会、第二十八次中日钢铁官民对话、第二十二次中韩钢铁官民对话。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牵头的零碳钢标准原则国际协调协作,推动中国钢铁行业EPD平台及低碳排放钢标准的国际互认。推动发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钢铁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展关于面向2035年全球钢铁发展格局的课题研究。编制发布《2023年世界钢铁发展报告》《中国钢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钢铁超低排放》等蓝皮书。高质量举办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冶金工业展和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等系列国际会展活动,积极参加国际会议活动,表达中国主张、提供中国方案、树立中国钢铁形象。
七是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激发企业人力资源长效价值。深化人力资源数据统计与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人力数据对标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开展行业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按照2024年度培训计划,持续满足企业职工内训需求。坚持“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理念,抓好行业技能竞赛和班组长竞赛,激发钢铁工人学知识、练本领、比匠心的热忱,筹备举办“沙钢杯”第十一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办好首届“红旗杯”全国班组长大赛钢铁赛道竞赛。积极搭建平台,促进钢铁青年职工思想引领和行业铁路运输交流工作,推进钢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走深走实,开展“2024职业教育活动周钢铁行业大工匠进校园”活动,举办全钢团指委三届二次常务会议暨第37次大钢团委书记联席会。继续与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共同策划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铁产业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扩大国际视野与合作网络。
八是把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钢铁是基础原材料,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钢铁的需求是钢铁工业的使命。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钢铁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要主动适应,紧跟下游需求不断更新提升的步伐,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通过不断提高工艺技术、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提供总量充分、品种丰富、绿色低碳的钢铁产品,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要与上下业共同面对未来,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拓展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建设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钢铁生态圈。继续开展稳产业链工作,计划与家电、工程机械等行业召开上下业供需对接活动;完善焦煤中长期合同定价机制,尽快形成有利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定价机制,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我们既要科学理性地认清当前形势,把握和应对好市场波动,正视和解决好困难压力,又要从较长周期认识中国钢铁的发展规律和大趋势,坚信钢铁行业发展的潜力、韧性、底气、后劲。回望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中国钢铁一直是在克服困难中发展进步,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完全具备迎难而上、爬坡过坎的能力,完全能够抵御短期波动、赢得长远发展。只要我们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深化改革、守正创新,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谋新局,中国钢铁一定能乘风破浪,迎来一个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好满足市场需求、更多惠及钢铁职工、更受社会和世界尊重的中国钢铁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