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宜明在会议开场谈到了坚持举办中日韩居住问题国际会议的初衷:“虽然中日韩各有各的国情,但三国同属于亚洲文化圈,在很多问题、理念、人文价值取向上都是有共同点的,正是因为这些共同点,使我们走在一起共同研究探讨居住问题。今后这一类问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不同的阶段,我们依然要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新的措施解决问题。”
此次会议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日本居住福祉学会、韩国居住环境学会联合主办。作为中日韩三国重要的学术和业务交流平台,该会议已成功举办了19届。
22日的全天会议,来自中日韩三国的13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装配式住宅、住宅功能品质与居住满意度以及后疫情视角下韧性社区营造三大子专题展开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主题演讲,并有青年学者就碳排放、弱势居民综合咨询体系以及工业5.0住房福利变化挑战展开了未来探索方向的主题研究分享。
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结合各自国情发表的相关居住环境问题阐述和前瞻观点,对三国住房领域今后的技术走向和发展极具参考意义。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具有环保节能、绿色循环利用、抗风抗震性能优良、轻质高强度、建造速度快等优点,符合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需要,俨然已经成为了各国都在努力攻坚的住宅建造趋势。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占总建筑量的比例在40%以上,我国钢结构建筑占比只有5%-7%,钢结构住宅占比仅1%左右,钢结构建筑还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中国要发展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2020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推广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提升钢结构住宅在未来住宅中的比例。
作为第20届中日韩居住问题国际会议第一个重要议题,中日韩专家学者就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及典型开发案例进行了全面的分享。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杰,以南京江北新区人才公寓3号楼为案例,分享了项目打造新时代绿色、低碳、宜居、智慧高品质百年住宅项目的实践案例。
项目不仅创新性地将传统四合院理念引入装配式建筑,还实现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全面、系统性创新,建筑造型与预制装配技术体系融合创新。
汪杰介绍,项目采用装配式内外墙围护系统,装配式结构系统、装配式内装技术、分离式设备管线系统,实现SI建造方式,核心筒采用爬模工艺,不仅施工速度快,工程质量好,还成本低,建筑立面使用标准化GRC模块构件,达到一定使用年限后还可以拆卸更换,实现立面可变。
仅在技术指标上,项目就完成了80.8%的预制装配率,建筑节能综合指标达到81.2%,并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健康建筑三星级,项目不仅达到100%采用装配化装修,并实现不低于50%的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汪杰认为,中国目前的住宅结构体系不能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体系,组合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将为住宅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最好的体系。
株式会社城市规划研究所代表董事野口哲夫系统地讲解了日本装配式住宅发展历史背景、历程、以及相关标准配套技术等,展示了日本装配式住宅的发展全景。
韩国土地住宅公社京畿南部本部部长金永優分享了韩国模块化住宅的发展历程、技术体系和应用现状,并且从居住满意度角度提出模块化住宅目前面临的诸多挑战,给了现场专业人士很多启发。
他结合韩国国情谈到了模块化住宅的必要性,他认为,2025年韩国人口将会大降,超过20%的65岁以上的人口将进入老龄化,造成建筑工地将严重依赖很多外企。由于人口的变化,模块化施工方法将在韩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模块化住宅以一个模块为单元的建筑载体形式,实现快速移动和拆卸。优点是可以减少人力,对于韩国目前来说,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率有很大的帮助。”金永優说,装配式住宅不仅可以提升质量,还能降本增效。
但他坦诚,以层高3米,长度10米为一个独立装配单元,韩国目前的技术仅能承担13层的重量,技术领域方面需要增强。模块化住宅产生的噪音、震动、结构的不稳定性,对居住的环境质量的影响还比较大。
近畿大学建筑部建筑学科教授脇田祥尚以参与的实际案例讲解了如何通过区域的各个角色协作来盘活社区,去关注到居住者本身——“人”,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让人们主动参与到社区当中来,这其实也是当下在国内一些前沿社区项目正在实践的社区共治理念,是提升住宅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韩国首尔住宅都市公社高级研究员成珍旭在分享中提出了新时期住房建设与品质相关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居住舒适度,包括漏水空鼓开裂等各方面的质量问题;第二是建筑运行高能耗;第三个是装修质量问题,从2016年大力推广的装配式建筑实施全装修奖励,但精装修标准无法满足业主实际需求,造成的资源浪费比毛坯房还严重。
他以首尔相关案例分享了住房满意度评价的维度应该包括:安全性、保健性(健康)、便利性(周边有什么),提出民间以及公共领域应该解决居住环境问题和完善住房满意度的问题。
浙江宝业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宇光以宝业新桥风情百年住宅项目为案例,详细讲解了百年住宅技术如何全面实现建设产业化、建筑长寿化、品质优良化和绿色低碳化的实践与创新。
他介绍到,百年住宅将住宅的使用年限延长至100年,其本质内涵是居住功能的寿命达到一百年,能适应家庭成员的年龄、数量变化以及居住功能需求变化,灵活更新室内空间的布置。百年住宅体系可改变居住的人居环境、改变传统住宅建造粗放、建筑寿命过短、居住品质过低、资源消耗过大的现状,能实现新时期人们对高品质居住的需求。
2019年后,全球进入新疫情时代,社会呼吁人与人的距离保持两米,其实不仅老人,年轻人也不断孤立化。因此,后疫情时代下,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周边环境、人居住的社区的关系,韧性社区的营造就十分必要。
韩国住房城市保障公社公共关系总监许志行分享了韩国民间租赁共同住宅社区的建设与活化案例。2016年开始,韩国就已经开始推行相关的住房服务认证制度,公社作为投资方和担保方,保证工程安全持续建设,此外还需要开放的政策、法律、制度保障、专业机构、专业人才的支持去支持社区建设,让市民主动参与社区共建中来,提升社区黏性和满意度。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舒平以天津五大道为例,分享了20㎡-4000㎡小微公共空间如何集腋成裘,激活社区乃至城市的活力。
他认为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空间适应性和健康体验有了新认知,产生了更加注重“精度”(细节)与空间“温度”(人性居所)的新需求,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的观念正经历由“盲目追求面积大”转变为崇尚“精致小、品质高”的过程。
身处小尺度空间场所对体验感的激活和调动更加细微。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使用层面感知体验,对形成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
东北工业大学建筑学部建筑学科教授新井信幸认为,人是有社会属性的动物,以人为本的主题探讨很有必要,如何创建新疫情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地缘社区,组建厅内会、自治会的地缘组织,构建社群应用当地资源,重点去关注“人”本身的需求。
作为整个活动的青年专场,各领域专家学者就碳排放计算方式、高质量住宅碳排放标识、以及建议构建居民咨询体系、5G住房福利的变化挑战进行了专场分享,这些新锐观点和研究方向的提出,让在场行业人士深受感触,并捕捉到提升住宅环境的新的发力点。
23日,由中日韩住房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代表团还深入参观了成都三个不同领域的代表项目,麓湖生态城、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和天恒瑞云府人才公寓项目,并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众多专家学者对万华的长期主义开发理念和设计水准以及农博园世界级的木结构创新设计、人才公寓建设标杆案例给与了高度的认可和评价。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在成都成功举办的第20届中日韩居住问题国际会议正式拉下帷幕,无论是会议的精彩议题还是这座有着3000年文明的城市,都给中日韩专家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会议最后,还预告了将于明年举办的第21届中日韩居住问题国际会议的举办地——日本金泽市,“以可持续居住环境为目标”将是这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会议将从育儿宜居环境、单身家庭居住环境、住宅居住地的再生展开研讨。相信下一届会议的到来,各国专家学者在人类居住问题上会再次碰撞出新的火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