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行业新闻 企业新闻

中国钢结构建筑发展现状调研及未来思考建议

  钢结构建筑是建筑业绿色低碳的代表,有助于形成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建造方式,有利于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我国建筑业用钢量4.8亿吨,占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9.3亿吨的52%。近年来,钢结构建筑以其高强度、优越抗震性、低人工需求、短建设周期及绿色低碳等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据有关数据,2023年我国在建钢结构建筑面积达5.3亿平方米,比2022年增长10.2%;钢结构加工量为1.12亿吨,比2022年增长10.5%。自2013年以来,钢结构加工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

  当前,钢结构在铁路道路工程、大跨度桥梁工程、电力工程、海洋工程等基建领域,以及大跨空间结构、超高层建筑、学校、医院、车站、机场、工业厂房、仓库等房屋建筑工程中实现了大规模应用,技术体系基本成熟,也是开发商和设计单位、建筑企业的首选方案,展现了其卓越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在现有政策体系下实现市场化、可持续发展。

  尽管钢结构在诸多领域大放异彩,但在民用住宅、中小跨径桥梁等领域的应用却相对滞后。根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采集的2023年竣工钢结构重点工程数据,建筑钢结构应用分布中,钢结构住宅仅占1%。这一数据直观反映了钢结构住宅在市场推广与接受度上所面临的挑战。

  据中国钢结构协会调查数据,近10年钢结构住宅面积占全国房屋建筑面积比重在1%左右,钢结构建筑面积占全国建筑面积比重在10%左右。这一现状既是对行业当前情况的客观反映,同时也为未来钢结构在住宅领域的广泛应用预留了广阔前景。

  综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钢结构协会、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以及首钢建设等单位的调研,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结构)住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C结构)住宅、钢结构住宅的单位造价依次递增。

  从住宅层数角度来看,除了部分地方政府推动的钢结构保障性住房(公租房)项目外,目前国内多层(4层~6层)、中高层(7层~9层)、高层(10层以上)住宅项目采用钢结构建筑较少。

  同时,调研了解到,钢结构因其能提升约6%的得房率、具备施工高效便捷及施工周期短等优势,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受到开发商的亲睐。比如,上海黄浦区淮海社区100街坊项目,包含26栋别墅及3栋高层住宅,且这3栋高层住宅(其中2栋为44层,1栋为25层)全部采用了钢结构。

  目前,钢结构加工制作以板材为主,占比超过65%,型钢占比15%~2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40%~60%);使用高强钢材比例整体偏低,高效能钢应用进展较缓慢。据中国钢结构协会统计,2023年,建筑用板材、桥梁用板材、热轧型钢、钢管和冷弯型钢分别占钢结构钢材消费总量的52.0%、13.9%、16.3%、6.6%和4.7%;Q355、Q235、Q420、Q390、Q460强度级别的钢材分别占消费总量的61.7%、14.2%、6.0%、4.8%、1.8%,其他钢材合计占比为11.6%。

  据调研了解,有些企业已经开始提高热轧型钢和高性能钢占比的尝试,如首钢建设、宝钢建科等钢铁系统内的大型建筑企业在钢结构用钢品种上不断优化升级。首钢建设在2019年竣工交付的某高层钢结构住宅工程上,使用型钢的比例达到58.4%,同时还采用了一些耐候钢等高性能钢材;宝钢建科在中钢洛耐院新材料研发中心项目中,主体钢结构全部采用高性能钢材。

  调研发现,许多单位反映钢结构住宅在技术、质量等方面与钢混结构、PC结构相比没有明显差距,而且在施工效率、得房率、室内格局调整等方面更具优势,从全生命周期来看,低碳绿色优势更加明显,前景理应很广阔。但到目前为止,钢结构住宅推广应用仍然较为缓慢,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原因。

  有的企业反映,钢结构住宅综合成本与钢混结构住宅、PC结构住宅成本已经非常接近。但多数企业反映,通常情况下,钢结构住宅单位造价比PC结构高出100元/平方米~400元/平方米,比钢混结构高出400元/平方米~800元/平方米,单位造价高出10%~25%。

  尽管钢结构在提升施工效率、降低人工费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综合成本仍未能达到市场竞争力的水平,这极大地削弱了房地产开发商的采用意愿,成为阻碍钢结构住宅广泛推广的首要难题。

  若不解决钢结构住宅综合成本偏高的问题,其大规模市场化应用将面临严峻挑战。在老城改造、城中村升级等土地资源紧张、施工空间有限、项目周期紧迫且房价高昂的情境中,钢结构住宅具备显著的发展潜力与优势,但因推广力度不足,其应用尚不普遍。

  钢结构构件和钢结构住宅产业设计、施工等环节,乃至其上游的钢材产品生产,各自由不同单位完成,缺乏一个整合性的平台及有效的内在联系机制。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沟通不畅,整体运行效率低下,并伴随着成本的提升。即便是产业链中的大型上下游企业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能够迅速响应并解决问题的联系与协调机制。

  钢结构住宅产业,以其鲜明的现代工业特征,展现出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高的特点。然而,受制于体制机制、传统思维模式以及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该领域内尚未孕育出能够横跨全产业链、引领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龙头企业或集团。

  钢铁材料的标准制定通常由钢铁行业的相关部门负责牵头研究起草,而住宅设计规范则是由住建行业的对应部门主导制定。由于两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材料标准与设计规范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从而引发一些问题。一方面,尽管住宅领域对某些钢铁材料存在实际需求,但由于这些材料品种繁多、规格各异且需求量相对较小,钢铁企业因成本考虑而不愿组织工业化生产;另一方面,当钢铁企业推出新型优质钢材品种时,住建领域却未能及时采纳并引入相应的产品标准,这限制了更先进钢材品种在住宅建设中的推广应用。

  构件的通用化是实现钢结构住宅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基石。然而,当前钢结构住宅的结构技术体系和通用构件标准化体系繁多,大型钢结构企业基本上都自成体系,拥有各自独特、互不兼容的结构技术体系。这种现状极大地阻碍了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生产进程,导致通用化程度低下,进而制约了钢结构住宅的规模化发展。

  据调研了解,钢结构推广应用面临的一大障碍在于钢结构设计师的匮乏。目前,国内结构工程师群体以从事钢混结构设计为主,尽管PC结构作为新兴领域也面临人才短缺,但相较于钢结构,从钢混结构转向PC结构的研究与学习显得更为直接和容易。

  此外,在高校教育方面,教授们的研究重点也多集中在钢混结构上,对钢结构的研究相对不足。这一现象在本科教育层面尤为明显,开设钢结构专业的大学不多,即便有,其相关课程在本科阶段也较少安排。同时,社会上针对钢结构加工、制作、施工等领域的专业化培训也相对欠缺,缺乏针对从业人员的系统上岗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剧了钢结构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受政策激励与约束的双重引导,部分地方政府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积极实施了钢结构住宅项目,并取得了积极效果。尽管有所进展,但缺乏具有标杆意义的“过硬”钢结构住宅示范项目,导致示范效应多停留于形式层面,缺乏深入人心、具有强大说服力的实质性宣传。

  钢结构住宅因其综合成本较高等因素,并未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首选。加之消费者对钢结构住宅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他们可能错误地认为这类住宅在隔音、保温、防水等方面存在潜在问题,这种认知进一步削弱了开发商采用钢结构住宅的意愿。

  当前,钢结构住宅产业正处于一个亟待突破的关键阶段,其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于统筹谋划的缺失和政策支持的相对笼统。尽管国家层面已多次释放出积极信号,明确了对钢结构住宅产业的支持态度,并将其视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具体到实施层面,仍存在诸多待完善的空间。

  虽然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的相关文件,但整体而言政策性文件在落地时与发展目标有较大距离,地区差异也比较明显,全面推进钢结构建筑的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需通过政策为企业营造有力条件,做好材料升级、结构升级、业态升级、数字化升级的工作,引导建筑行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

  自去年底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开展了系列调研,针对钢结构建筑发展步伐相对滞后的核心原因进行了认真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钢结构建筑发展的几点重要看法与深刻认识。

  由于钢结构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及我国钢铁行业、制造业良好的产业基础,钢结构建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是我国钢铁产业、相关制造业、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所谓拐点,是指钢结构建筑的综合成本比钢混结构、PC结构的成本更有优势,产品更能得到消费者青睐。主要原因:一是钢结构建筑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和国家政策导向;二是据有关数据,目前我国建筑业就业人员40岁以上的占比超过50%,人工成本将长期呈现上升趋势;三是钢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降碳效果突出,这种优势未来会转化为成本优势;四是钢结构建筑还有很大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空间等。

  钢结构的最终产品是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涉及建筑钢材、钢构件和相关配套部品部件等材料供给环节,设计、制造、运输、施工、安装等建筑建造环节,运行、维护、改造、回收等建筑使用环节,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环节。通过全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提高质量水平,让广大消费者对钢结构建筑喜闻乐见、发自内心地接受和青睐,是钢结构建筑加快发展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从钢结构建筑特别是钢结构住宅、中小跨径桥涵等发展现状看,我国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也缺乏对全产业链产生重大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建筑钢材产品向下游制品延伸、向服务延伸是潮流和趋势,部分具备前瞻视野与雄厚实力的钢铁企业,凭借其在生产H型钢、板材等高品质建筑钢材方面的深厚基础,加之其内部拥有的专业设计院、建设公司等多元化资源,具有抢抓机遇、创新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先发条件。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钢铁、建筑两大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主线,以钢结构推广应用特别是钢结构住宅为重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摸清建筑领域用钢需求,进一步化解钢结构推广应用难点,进一步培育贯穿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或集团,进一步完善跨行业工作推进机制,推动钢铁、建筑行业产业变革、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持续加强行业核心引领平台的建设,有效整合多方资源与力量,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稳步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确保工作不仅贴合当前行业实际,还具备前瞻视野和战略导向,引领钢结构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积极吸纳各行业协会的宝贵建议,通过广泛咨询与讨论,确保工作方向与内容既具现实意义又富含前瞻性,能够准确把握并引领行业未来趋势。

  为进一步扩大合作平台,要积极探索与国内外建筑领域知名行业组织的合作建设。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沟通交流,以期在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钢结构建筑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打开从材料生产到建筑物交工的全成本链条,重点对比分析典型地区与典型企业在钢混结构、PC结构、钢结构等不同形式住宅项目中的各环节成本。针对性地提出降本增效的措施建议,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项目经济性。

  同时,紧密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总体部署,积极向相关部门与机构反映调研成果,倡导在保障房建设、老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升级、平急两用设施建设、易地搬迁安置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加快推动钢结构住宅的广泛应用。这一举措不仅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还能有效提升住房品质,增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强化产业链融合,根据企业需求搭建多元化、高效能的产业对接平台,旨在为龙头企业及集团打造脱颖而出的沃土。这些平台不仅涵盖线上信息交流平台,还包括线下实体对接会,旨在打破信息壁垒,促进资源的高效流通与优化配置。

  围绕企业实际需求,精心策划并组织钢材生产、钢结构建筑设计、加工及专业安装、施工等多个关键环节的现场对接活动,通过搭建面对面的交流平台,有效解决上下游企业间长期存在的联系不畅、协同效率不高的问题。此类对接会不仅能够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还能加速市场信息的传递与反馈,为整个钢结构住宅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持续优化对接机制,确保平台服务的精准性与实效性,助力更多优质企业脱颖而出,共同推动钢结构建筑(尤其是钢结构住宅、中小跨径桥梁等)产业的繁荣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钢结构建筑及住宅领域的发展质量,需深入研究并分析钢铁材料、钢结构建筑(尤其是钢结构住宅)等相关标准体系之间的匹配性与协调性。2024年重点提出《钢结构设计标准》国标(GB50017)、《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标准》行标(JGJ/T469)、《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等系列标准团标的修订完善建议。

  同时,为推动钢结构住宅技术的创新与普及,面向行业相关企业广泛征集各自的钢结构住宅技术体系。推广相对成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及市场前景的技术体系,以期激发更多企业的兴趣和参与,共同推动钢结构住宅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构建从钢材生产、钢结构加工、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到开发商、绿色低碳节能服务等贯穿钢结构建筑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展示平台,以及无缝对接、协同发展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广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加强科学宣传引导。

  结合技术体系推广,树立若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程示范,建立产业融合样板,对钢结构住宅在节能、环保、抗震、节约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和认同度。

  为了促进钢结构建筑领域的深入发展,通过广泛的调研了解与单位推荐等方式,构建涵盖钢铁与建筑行业的专家库。依托专家库资源,组织开展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研究。研究一是要明确发展目标,即提升钢结构建筑的市场占有率与技术水平;二是要确立主要任务,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产业链协同等;三是要据此提出具体的工作措施与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与行业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与互动,形成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实施相关举措,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共同推动钢结构建筑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相信随着钢结构建筑上下游产业合作和融合的不断深化,钢铁和建筑产业将实现深度对接,进一步促进钢铁钢结构建筑产业链的升级与变革,绿色钢结构建筑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