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企业新闻

钢结构行业稳步增长!成为钢材需求新增长点!

  钢结构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包括各类钢板、焊管、型钢、无缝钢管等。近日,国内钢结构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杭萧钢构发布了2023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订单171.81亿元,已中标尚未签订合同的订单合计约12.24亿元;其中钢结构业务新签合同订单147.56亿元,同比增长22.55%;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8.2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4亿元,同比增加9.62%。

  据了解,杭萧钢构以钢结构专业承包和EPC总承包等模式,其加工生产的钢构件广泛应用于写字楼、大型厂房、住宅、医院、学校、体育场馆、会展中心、高铁站、飞机场、道路桥梁等领域。主业合同以建筑类型区分,分为“多高层钢结构建筑、轻钢结构、空间钢结构建筑、钢结构住宅”等4个大类。在钢结构住宅方面,杭萧钢构在行业内较早聚焦于钢结构住宅技术研发,对节材技术的开发,结构、墙板、楼板体系的迭代创新以及保温防火一体化都做了深入研究与探索。其自主研发的第三代钢结构住宅建设成套技术体系,在杭州萧山的钱江世纪城人才专项用房、包头大都城住宅群等项目上最早实现了应用,是全国最早在较大规模的钢结构保障性住房群和商品房上的应用,是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应用于钢结构住宅的典范。

  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双循环”战略指导下,杭萧钢构积极加入制造业“出海”浪潮,将中国经验中国技术输出海外,目前已在亚、非、欧、拉美等各大洲留下了“足迹”,打造出了一系列地标性工程,如新加坡OUB办公楼、马来西亚精英巴比伦等。2023年,杭萧钢构进一步走出国门,创造业务增量成长空间,报告期间实现新签海外订单12.11亿元,创造了近三年来订单新高峰,占公司全年钢构订单总额的8.21%。

  对于未来我国钢结构发展趋势,杭萧钢构认为,钢构智能化改造大势所趋,头部企业进一步强化护城河。由于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快,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供给规模减少推动用工成本上升,钢结构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为大势所趋。焊接在钢结构整个生产工作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同时下游质量要求趋严,因此焊接环节的智能化改良对钢结构生产具有较大意义,焊接环节用机器换人已成为当前研发热点。目前机器人实现轻钢类角焊缝焊接技术已基本成熟,业内主要聚焦于突破重钢中厚板焊接技术,因此视觉传感技术有利于提升机器人在焊接领域的适应性,以机器视觉为基础的智能焊接方案为当前推进研发的主流技术。

  由于钢结构产品具有非标属性,目前我国钢结构产业的自动化程度不高,钢结构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随着上游设备逐步的迭代升级,尤其是机器视觉、离线编程等多个技术的突破,钢构行业智能化改造或已具备可行性。不过智能化改造需要较多的前期研发投入,若应用企业不能达到较高标准度、较大规模的生产,则难以摊销成本。因此企业规模较大,有意愿且有能力为技术迭代投入试用和研发的头部钢结构企业能够率先受益于智能化改造,进一步强化公司的护城河,竞争对手想要模仿则相对困难、存在较高壁垒。

  在“双碳”政策的纲领下,“绿色”“低碳”“减排”“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核心要义。对于占据全球碳排放量40%的建筑行业来说,从高能耗发展方式向低碳绿色建筑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成为大势所趋。与传统的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更具明显优势。尚普咨询集团数据显示,相比于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在生命周期内可以节约能源30%至5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至60%、减少固体废弃物70%至80%。

  当前,我国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创新转型,并出台了一系列涉及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以便引领更多建筑节能降碳。比如,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提及,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进高品质钢结构住宅建设,鼓励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到2035年,国内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可以看出,在相关政策的重点支持下,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市场增量或将迎来广阔前景,在建筑行业钢材需求量总体下降的情况下,钢结构行业将是未来建筑行业钢铁消费增长点之一。